南京中医药大学

报刊:《南京中医药大学报》

内容搜索

标题导航

  • 人生是一双“筷子”

    摘要:提起筷子,想必大家都不陌生。中国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,在古代,筷子被称为“箸”,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了,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《说文解字》中写道:“筷,饭敧也。”敧的...

  • 五更战疫记

    摘要:又是一个了无月光的夜晚。华灯初上,人影寂寥,初春的晚风吹拂着城市人的面颊,亲切如昔,却褪不去萧瑟。这已经是疫情爆发以来的第二个月了。惊恐慌乱、烦闷抑郁、紧张急迫、感动希冀,...

放大 缩小 默认

五更战疫记

   期次:第501期   作者: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中医学2班 朱泠樾   查看:23   

又是一个了无月光的夜晚。华灯初上,人影寂寥,初春的晚风吹拂着城市人的面颊,亲切如昔,却褪不去萧瑟。

这已经是疫情爆发以来的第二个月了。惊恐慌乱、烦闷抑郁、紧张急迫、感动希冀,喷薄而出的情绪在城市上空交织盘旋,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如何,也没有人知道病魔是否可能染指自己和身边人。一个五更瞬息而逝,下一个五更又悄然来临,生活容不得平凡的城市人驻足喘息,新生的渴望追赶着人们勇敢前行。

他们说,既无月光,那便用群星照亮它罢。

戌时一更

晚七点,炊烟渐起,城市默默,无数小家庭的烟火气息弥漫在街头巷口。小林穿好工作服,带上头盔,给餐盒保温箱里里外外消了毒。他们接触的人群多,不得不更加谨慎。验身份、测体温、全身消毒,绑好保温箱,开动摩托,荧黄的身影消失在空无一人的晚街。

这是外卖配送人员一次平凡的晚班,却因疫情而显得极为特殊。

迎着春风一路寂静,稀疏的霓虹灯如星流飞驰而过,为前路洒下一缕光芒。不断暴增的新增确诊病例数,把整个城市的气氛压低到冰点,他似乎在一个静止的空间里踽踽独行。

八点前,小林要将这些简单的盒饭送到城北医院的发热门诊去。疫情严重,很多骑手都不愿意往医院送餐,小林虽有犹豫,但依然挺身而出。

“站长,我还年轻,让我去吧!”

想到这里,他的眼神充满了莫名的喜悦和满足。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来说,他身后沉甸甸的晚餐,也许是这些天难得的热乎饭菜了。

小林扫了一眼订单尾注的留言,那是一个重症病房的护士长写的,她说科室已经连轴转三天,好久都没回家了,在医院没吃过几顿完整的晚餐,想给科里改善一下伙食。

“外卖放在医院侧门的台阶上就好,我们自己下来拿,避免和你们接触。”

接着是再三的感谢。

小林其实也不需要他们感谢自己什么,不是谁都有勇气、有能力直面血淋淋的恐惧,如果没有他们,真的不知疫情会变成什么状况。

餐盒静静地待在医院的台阶上,小林远远地向贴满防疫标语的玻璃后瞧,想看清白衣天使的模样,可她只留下一个洁白的身影,从头到脚,密不透风,倏尔站定,似是发现了那一抹荧黄,奋力地朝小林挥手,许久不已。

小林的心猛地一震,这样近距离的震撼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述。全密封的护目镜、加厚N95口罩、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防护服,三层医用手套,行走起来身体笨重得像个“大白”,他根本想象不出,这样的“囚笼”如何支撑这些瘦小的身躯站立四小时全程抢救看护。

生命残酷得让人绝望,却又美好得让人留恋。在疫情的考验下,太多人在经历着生离死别,又有无数这样的医护工作者奋战在疫情一线,与病魔争分夺秒,护佑着同胞度过劫难。疾控中心的120昼夜不息,医院的病房人满为患,江苏医疗服务队源源不断地前往湖北疫区,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放弃,成就了生命的延续。

小林朝向那模糊的白色身影,深深鞠了一躬,带着一份使命感,继续踏上下一个征途。

亥时二更

夜渐渐深了,路上变得更加空旷。线上办公的人们仍在家中处理着纷繁的事务,勉强维持着企业的运作。

小林来到居民楼小区门口,除了物业留下的管理人员,四下里已经没有人了,安静得倒有些可怖。他给订单的人打了电话,对方听上去是个年轻的姑娘,嗓音滞涩,尽显疲劳。小林很有耐心地重复着他的问候:“您好,您的外卖到了,疫情期间外来人员不能进小区,麻烦您下楼来拿一下,谢谢!”

姑娘下楼接下了小林手中的包裹。她翘首以盼的生活用品终于到货,加上一盒精致的速食晚餐,简简单单的幸福溢出眼眸。

居民楼的灯光渐次熄落,希望藏在每一个酣甜的梦中。每个人都在尽自己微小的力量,不给国家添麻烦,紧闭的窗,亦是无言的相守。

子时三更

入夜,空气中弥漫着这个季节独有的湿冷气息。前行的路段增加了夜间巡逻的交警,他们驻守在这里,检查每一辆途经的车、每一个路过的人,他们的身后是鲜红的防疫宣传标语,坚守为责,风雨无阻。

闪烁着红蓝灯光的警车车队驶过,护送着即将运往疫区的物资,浩浩荡荡地前行。小林不知道这是他们的第几个不眠之夜,只是每个晚上,他们都像一面屹立不朽的旗帜,守候在我们身边。

“疫情当前,警察不退。”血肉之躯筑成的壁垒,让更多的人有了安心之所。平安无事是如何来之不易,只有城市的放哨人才懂得。

丑时四更

夜幕低垂,点点繁星隐在城市的尽头。疫情笼罩的世界虽混沌一片,但当每个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坚守本分,各司其职,他们各自点亮的微光,终使得城市星光熠熠。“舍小家,为大家”,他们将自身安危投入到人类存亡的战场上,为大多数人撑起了一片天。

高耸的紫峰大厦闪烁着巨大的光环,在暗夜中依旧清晰可辨,“武汉加油!中国加油!”,给城市的人们传递着坚不可摧的信念。小林心头一暖,他想起独自一人收看的2020年春晚,那个哭到失声的瞬间。想起无数振奋人心的话语、迅速果决的行动、温暖负责的保障,他总能感受到祖国是在支撑着他的,他也不该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失望。虽然连续一个月的超负荷工作让他精疲力竭,但在这样一个众志成城的氛围下,他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?

“天连五岭银锄落,地动三河铁壁摇。借问瘟君欲何往,纸船明烛照天烧。”

城市逐渐从夜半的冰冻中解封,主干道两侧多了一两个孤单的身影,他们穿着橘色的马甲,背着沉重的蓝色药剂桶,手握消毒液喷枪,对废弃口罩垃圾桶和生活垃圾桶仔细消毒。转身一个踉跄,正了正额上的帽檐,又拿起喷枪,走向下一个灰色垃圾桶。疫情期间,他们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,天亮前的清洗消毒,留给早班的人一个美好的开始。

于城市沉睡之时,于不起眼之处,小林总能与这些辛劳的身影相遇。没有充分的防护,也没有像白衣战士一样得到广泛关注,他们依然在危险密集之所守着最后一道防线。

“丢的这些口罩都单独处理了吧?”

“处理好了。”

“好。收工。”

“回去洗手,酒精消毒……”

一老一少消失在路的尽头。

寅时五更

终于结束了今天的晚班,小林骑着摩托来到江畔,长江汩汩深流,荡漾着点点星光。武汉的江面也是这样的平静,甚至,还要更加宽阔些。一江流域,血脉相承,这座城市的味道,正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。可是长江水默默,只是捎来了武汉疫情严重直至封城的消息。家在长江头,身在长江尾,不知道那头的父母家人是否平安。

本该回武汉过年的小林,被迫留在了打工地南京,继续着辛苦又危险的工作。母亲心疼他,总嘱咐他少接几单,少赚些钱也不至于把命丢了。电话里,小林只是淡然一笑,他说,这个城市需要我。

“妈,你们那边情况怎么样?生活物品够不够?外边太危险,能不出去就别出去知道不……”

“知道知道,我们这边每天都有社区的人来照看,别瞎操心,照顾好你自己。”

小林当然知晓,周围的人一个又一个被确诊,母亲怎么会不害怕。

天色渐渐破晓,空气中飘来鸭血粉丝与酒酿元宵混杂的香气,他似乎闻到了魂牵梦萦的味道,热干面配蛋酒,一口闷完,满头大汗才算过瘾。他奔走在金陵的街头巷尾,自然也有别的青年奔走在江城南北,所谓众人抱薪,并非是多么宏大的工程,而是许多像他一样平凡的人怀着对家乡和祖国的爱,守护着每一片土地的命脉,传递人情温暖,在危机中互相取暖、祝福、战斗。

万物毕尽而起,阳光依旧普照。轻盈柔软的光束缠绕着初绽的樱花蕊,送来春的气息。小林昂首,与清晨的阳光打个照面,春天来了,武汉的樱花终将盛开,我们将一直同在,直到九州复苏、大地回春。

(以上情节基于真实故事改编)

放大 缩小 默认

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540次访问,全刊已有957118次访问